以鑿刀為筆,以銅箔為布,在深圳會展中心1號館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廣東省總工會展館,南粵工匠、工藝美術大師饒寶蓮現場表演銅鑿剪紙技藝。她將佛山剪紙藝術傳播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在佛山30多所小學、幼兒園開設饒寶蓮非遺剪紙教育學習基地。
“非常感謝工會為工匠們提供了一個集新技術展示、創新成果交流合作,以及簽約轉化為一體的平臺,讓我既展現了手藝,又學習了知識。”在本屆大會上,像饒寶蓮這樣的工匠人才還有許多。據介紹,大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設置了77個交流區,展示工匠550多位、各類實物和模型展品近800件、職工創新成果1300多項。
駐足大國工匠交流區,81位大國工匠組成的照片墻十分壯觀,他們都是2015年以來由全國總工會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選樹宣傳的大國工匠。全國職工創新成果交流區則重點展示了由全國總工會推薦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國專利獎的23項一線職工創新成果,以及100項第六屆全國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大會除“講述工匠故事”,還有不少展區帶來了各類“大國重器”。以中國國防郵電工會交流區為例,展示了12家央企集團的工匠人才參與研究制造的國之重器。展區內,石墨烯材料,已突破制備技術、材料復合技術、儲能材料技術等系列關鍵技術;芯片制造,連續突破高性能離子源、高速晶圓傳輸等“卡脖子”技術,攻克了我國芯片制造領域斷鏈、短鏈難題;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突破12大項、200多個核心關鍵技術……
4月28日下午,在1號館的中建二局華南公司展臺,技術工人曹傳棟正駐足觀看“超越號”盾構機。“在這里能夠了解到各領域的技術前沿,受益頗多。”他告訴記者,汽車鈑金實訓臺這一展品對他啟發很大,整潔的臺面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工具,工作起來更有效率。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展館,工程師陳先生正在觀看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交會對接模型。他說,通過參觀航空公司、軍工企業等展館,深切感受到了工匠精神,還有機會近距離觀看空間站、天宮二號、高鐵等模型展品,“我為國家硬實力而自豪!”
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交流區,從事建筑行業的小黃正在體驗5G、AI遠程塔吊駕駛系統。只見他端坐在“駕駛位”上,雙眼專注于屏幕上顯示的深圳—杭州實時操控工地現場,一手調控方向,一手控制操作鍵。“太有意思了,這款遠程吊塔反應特別靈敏,屏幕上的工地畫面特別清晰。”他感慨道。
大國工匠、中建鋼構公司首席專家陸建新表示,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搭建了一個供勞模工匠交流展示的平臺,營造了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美麗的良好氛圍,“我今后將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在崗位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以實際行動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留下無悔的足跡。”
此次大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各級工會的努力。記者了解到,從2021年7月至2022年4月,大會的籌備耗時9個多月,深圳市總工會集全會之力,組織10個工作小組,與20多個政府部門溝通聯動,克服疫情帶來的困難,踐行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努力把大會辦成一個屬于工匠們的“精品展”。